骆派京韵大鼓是天津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。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(艺名小彩舞)骆玉笙(1914年—2002年)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,在继承刘、白两派艺术基础上,博采广收,融通精化,于四十年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。解放后,她致力于改革和创新,并成功地尝试表达新生活。而其风格益为浓郁,艺术益为成熟,世称为“骆派京韵大鼓”。
骆派京韵大鼓有什么艺术特色?
“骆派”在讲求演唱“字正腔圆”时,更注重唱词字与字之间的衔接,做到连贯自然,不留痕迹。象骆玉笙演唱的《重整河山待后生》,唱词虽非鼓词,但唱出来京韵大鼓味儿很浓,有些地方又象京剧韵白,又象是唱。比如唱“月圆之夜人不归,花香之地无和平”时,唱腔开始较一、二句转低,后逐渐升高,是唱,但又如闻如泣如诉之声,声声动人心魄。
在情感和韵味上,“骆派”也有自己的表演特色。它追求说情、唱情,抒情细腻,色彩浓郁,它要求从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出发去出字、用声,讲求声、情、字、韵的紧密结合,使唱出的韵味传情、传神。象骆玉笙唱《重整河山待后生》一、二句时,初起声腔悲怆凄厉,似刀光逼人,令听众浑身发冷;到二句唱“仇恨”二字,声腔婉转,似仇恨在胸腔中回旋,继而升高,以气喷出“燃九城”三字,以宽阔的音域,高亢的腔调,展现出仇恨火焰的燎原之势,给听众以苍凉悲壮的感受。
骆玉笙当年演唱时已年近七十,按自然规律,唱大鼓气力不足了。但听她偶而演出的唱段,好象自带音箱一样,嗓音照样宽阔,韵味照样醇厚。究其原因,是保持了“骆派”字韵并重的特点,并借用了京戏用气的方法,骆老京剧功底较深,她七岁就开始学唱京剧,十三岁便在南京等地清唱二黄。她善于以京剧的“偷气”来“补气”,而又让观众听不出来。
如京韵大鼓《和氏壁》中有一段散板的长腔,这段长腔要抒发出卞和为献玉而遭受不白之冤的悲痛凄凉之情。她演唱时,在“沉冤”二字后边吸一口气存储起来,到唱“悲忿难平”四个字时,完全把气冲出去,听起来字字铿锵有力,令人对骆老气力的充沛而惊讶!在听她唱《重整河山待后生》尾句时,也给人同样的感受。唱到“河山”二字后边吸一口气,到唱“待后生”时,用气冲出,使得这三个字,字字有千钧之力。借用京剧的运气、吐气技法,增强京韵大鼓的说唱魅力,也是骆派艺术的难得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