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

衢江十番有什么起源故事

  衢江十番起源于明代,诞生于祭祖仪式中,在当地流传了500多年。它衢江区农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民间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、娱乐为内容,以节庆、演出、婚嫁、丧娶为载体,还包涵有舞蹈、音乐、戏曲、宗教、民俗等诸多文化因素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。“番”即“遍”的意思,“十番”有三层含义;其一,参加伴奏的乐器有十种;其二,它的曲目脚本刚好十本;其三,共有十人参加演奏。

  衢江十番有什么起源故事?

  据史料记载,明代衢江区王车塘人吴荣隆,“世居王车塘,为衢望族,家素殷富”。且多次赈灾尚义,受到皇上嘉奖,敕建牌坊三座,建于景泰四年(1453年)的“吴氏宗祠”,目前尚存。数百年来,祠堂供吴氏族人作为红、白喜事及节庆之场所。每年的农历3月15日,是吴荣隆的生日,据传,吴太公生前喜欢看戏,每到这一天,吴氏族人必邀四邻八乡的戏班子来祠堂演出,每次必是锣鼓喧天,十番锣鼓由此应运而生。

  衢江十番锣鼓气势恢宏,以后又演变成龙灯,西安高腔的伴奏形式,它采用击、接、吹、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交替配合的方式,演奏各种不同的曲目,演出场地可大可小,演出形式及内容丰富多样。每年的农历3月15日,吴氏族人早早地将三牲和其它祭品摆到吴氏祠堂,本族人在上午陆续前来祭请。此时,十番锣鼓早已在祀堂开始演奏,十番锣鼓有十人参加,表演者统一着装,身穿黄色马褂,以示庄重。

  衢江十番锣鼓最大的特点是击、接、吹、唱。乐队以鼓板指挥,指挥者必须十番乐器样样精通,且在表演中不能有任何差错,其它九人统一听从鼓板指挥,相互协作,不能各行其事。演奏时,每人各执一件乐器,各人都会用不同的乐器,可以随时轮换,曲调以婺剧为主,如《闹花台》、《三五七》、《满江红》、《回回曲》等,曲调或激昂雄壮、或欢快热烈,或忧郁缠绵,以丰富的旋律和变化的锣鼓取悦听众。演出场地可大可小,演出形式及内容丰富多样,还是龙灯、西安高腔等的重要伴奏形式。

您可能对这些文章也感兴趣